物价是度量民生冷暖的 " 温度计 ",也是反映供需关系的 " 晴雨表 "、引导资源配置的 " 信号灯 "。推动物价在更高水平供需平衡中回归合理区间,要从稳定市场预期、扩大有效需求、培育创新动能三方面协同推进。
物价运行出现边际改善。6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(CPI)同比上涨 0.1%,在连续下降 4 个月后转涨;更能反映物价变化趋势的核心 CPI 同比上涨 0.7%,涨幅创近 14 个月以来新高。
价格领域出现的积极变化,反映出在宏观政策 " 组合拳 " 作用下,供需关系有所改善,国内需求扩大对价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。今年以来,我国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、促消费,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。比如,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,6 月份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降幅分别为近 28 个月和 26 个月最小。
但总的来看,当前物价依然延续低位运行状态,CPI 月度同比增速在零值附近徘徊,上半年 CPI 同比累计下降 0.1%。对此,需要客观分析成因、正视潜在风险。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,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、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。物价低位运行正是这一经济转型过程出现的阶段性现象,需要辩证看待。
从外部环境看,受地缘政治紧张及美国加征关税预期影响,全球经济增长放缓,外需不确定性增大,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也带来输入性影响。从供需关系看,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表现为 " 供给强于需求 ",需求方面,房地产市场调整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购买力,就业压力和收入预期不稳定导致预防性储蓄上升,人口结构变化带来长期消费行为改变,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。供给方面,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,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" 内卷式 " 竞争扭曲了市场机制,创新红利被过度竞争抵消,未能有效转化为行业利润。从增长动能看,支撑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相继弱化,新动能加快成长但还不能完全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。
物价不仅是度量民生冷暖的 " 温度计 ",也是反映供需关系的 " 晴雨表 "、引导资源配置的 " 信号灯 "。推动物价在更高水平供需平衡中回归合理区间,需要从稳定市场预期、扩大有效需求、培育创新动能三方面协同推进。
稳预期,阻断负向反馈。物价持续低迷,将影响企业效益改善和居民就业增收,抑制经济发展活力。打破 " 价格下行—需求收缩 " 的负向循环,关键在于强化清晰、连续的政策信号。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。财政政策在加大财政支出强度的同时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,进一步向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消费倾斜,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。稳住楼市股市,对于提振居民收入预期具有重要意义。
扩内需,畅通经济循环。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,畅通供需循环。消费 " 暖起来 ",经济才能 " 热起来 "。要加快补上消费短板,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,增强居民消费能力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网,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,稳住商品消费,扩大服务消费,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。更加注重提高投资效益,加大对 " 两重 " 项目的投资,加快补齐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领域短板。" 两新 " 政策对于稳投资、扩消费、促转型、惠民生的作用明显,下一阶段要持续抓好落实,更好提升政策效能。
促创新,避免低水平价格竞争。通过创新重塑产业链价值分配和价格形成机制,减少无效供给,促进降本增效提质。引导资源向高技术、高附加值产业转移,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综合整治 " 内卷式 " 竞争,引导企业从 " 拼产能、拼价格 " 转向 " 拼技术、拼服务 ",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。(作者:熊丽 来源:经济日报)
(责任编辑:符仲明)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【数说经济】供需协同促进物价合理运行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