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峪关市长谈“小事难办”:少些“按部就班”的套路,多些“主动上门”的温暖

嘉峪关市长谈“小事难办”:少些“按部就班”的套路,多些“主动上门”的温暖

hyde025 2025-08-17 装修装饰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“房产交易看似简单的业务办理流程,对于不熟悉的群众可能就是一道难题。一次微笑或耐心的解答,可能会化解群众心中的焦虑,一个小小的‘变通’,可能会让群众少跑一趟路、少等几分钟。这些看似小小的改变,正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。”

日前,甘肃省嘉峪关市房地产交易所组织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,要求从细微处着手,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,让群众办事更方便、更快捷。

如何解决“小事难办”问题?澎湃新闻注意到,就在8月6日,嘉峪关召开了持续解决群众身边“小事难办”问题、提升群众诉求办理质效工作推进会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刘凯出席并讲话。会议观看了专题片《我为群众办实事》;8 位一线同志交流了工作体会。

嘉峪关市长谈“小事难办”:少些“按部就班”的套路,多些“主动上门”的温暖

值得关注的是,刘凯在上述推进会上的万字讲话经由嘉峪关市政府官网公布。

他在开篇提及,我们一起观看了《我为群众办实事》的专题片,虽然我们只从办过的群众诉求中选了3个案例,但真切地反映出我们相关部门和单位、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坚持“小事”不“小视”的清醒认识、以事要解决为目标的工作原则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真诚付出,群众饱含深情,甚至眼含热泪的一句句“感谢”,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与点赞。这份双向奔赴的感动,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已为之动容。正如我上次会上强调的:对全市来说,这些诉求或许只是1%、0.1%的小概率事件,但对群众而言,却是关乎他们100%的利益和感受;只有办好这1%、0.1%的问题,我们才能赢得群众100%的支持和信任。

刘凯回顾道,上次会上我强调过,“办理群众诉求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换位思考,不轻易对群众说不。无论多高的职位、多大的权力,脱下这身官衣,我们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。”所以,很多时候,当我们遇到群众诉求的时候,把自己代入群众角度,换位思考去解决问题,心里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,特别是经过努力把问题解决之后,心里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、获得感。就像刚才群众感谢信中提到的“暖气不热了”“路不通了”“证办不了了”的问题,当我们把自己代入群众视角去协调解决的时候,就更能体会问题解决之后群众心里的那种如释重负的幸福。

他表示,“小事难办”往往折射出的是机制运行的“堵点”、流程设计的“盲点”和协同联动的“断点”。我们持续解决“小事难办”问题,就是想以此为切入点,推动各部门各单位不断提高认识、完善机制、优化举措、转变作风,切实提升群众工作的质效。这半年来,各部门各单位聚焦责任不清、方法不当、推诿扯皮等问题,压紧压实“首接首办”责任,坚持“先办后议、一管到底”,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思路清晰、办法更多、干劲更足。让我们看到了服务响应在加速,跨部门的“壁垒”在打破,“信息孤岛”在联通,“踢皮球”现象在锐减,办事效率在提升。

刘凯举例称,今年上半年,某上市集团旗下4家4S店突然撤店,引发购车补贴无法兑现、售后维保断档等投诉密集,短时间内仅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的相关投诉就高达260多件,经后来排查统计共涉及全市利益主体1500多人,如果处置不及时、不到位,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和重大舆情。市大数据中心迅速响应,协调商务、市场监管、运管等多家单位启动“联动工单”机制。三个单位和大数据中心通力协作、分工负责,商务局负责补贴和优惠政策兑现等经济类诉求,市场监管局负责汽车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引发的诉求,运管局负责汽车销售、维护养护类诉求。大数据中心还牵头与该上市集团进行协商,仅仅一周就创造性地形成了落地汽车销售客服中心的解决方案,不到一个月,后续维保服务全面承接到位,彻底排除了车主们的后顾之忧。从投诉集中爆发到问题圆满解决,各部门行动快、配合紧、措施实,不仅免去了群众“来回跑、多头问”的奔波之苦,更有效化解了潜在的群体性风险,真正维护了咱们嘉峪关百姓的利益,守护了群众的权益。

在成绩之外,刘凯当天还通过三个问题与大家共同“反思”。

第一个问题: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“小事难办”问题?

他表示,从今年兜底服务窗口诉求办理情况来看,截至目前,共受理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疑难事项107件。其中,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保缴费、医保报销、燃气改造、水表更换、“两新补贴”发放、宅基地变更等问题占比43.9%,几乎占到了一半。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各单位各部门的“分内之事”和“应尽之责”,但却成了“难事”,需要兜底服务窗口进行“兜底”。他表示,群众眼中的“小事难办”,往往不是政策本身有多复杂,而是我们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缺乏“把方便让给群众、把麻烦留给自己”的共情意识;不是流程真的走不通,而是执行中少了“主动想办法、灵活解难题”的工作思维;不是问题本身无解,而是落实中缺了“把规定用活、把服务做细”的能力素养。

第二个问题:小事难办到底难办在哪?

刘凯谈道,核心在于我们一些单位和干部仍然不担当、不作为,面对难题时能推就推、一拖再拖,最后小事拖大、易事变难。他提到,在年初我们受理的诉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,一对外地户籍、长期在嘉峪关生活的中年夫妇,因女方改名导致结婚证与身份证姓名不一致。到婚姻登记处补办结婚证时,被要求提供“两个名字系同一人”的证明。他们先跑社区、再跑派出所开具了相关证明。再去办理时又让到档案馆查结婚档案。档案馆翻遍资料也没找到相关档案。回到登记处时,工作人员又让他们去乡镇开证明。到了镇上,镇上又说:“2人非本市农村户籍且无登记机构,无法出具婚姻关系合法证明”。这对夫妇只能拨打投诉电话反映问题。虽然最后镇上开具了证明,婚姻登记处也补办了证件,但是对群众来说,这是一次极差的办事体验。可能,咱们婚姻登记处和乡镇都觉得委屈,严格执行政策、避免可能出现的“失误”有什么错?这就是我经常说的,这样做你们“没错”,但也“不对”。你们想过没有,这样简单的对群众说“不”,是可以避免工作的“失误”和“责任”,但就让群众在市区和乡镇间反复折腾,不仅浪费了时间,更消磨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。

第三个问题:为什么一些难办的“小事”还在反复出现?

刘凯认为,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统计数据来看,今年上半年,诉求受理量相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347件,同比增长6%。透过数据,说明企业群众对我们服务水平、诉求办理能力的信任在提升,也反映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:我们的前端工作还存在明显短板。也就是说一些网格、物业、社区等基层单元的作用发挥不够到位,总是慢群众半拍,习惯“等问题上门”,一些本可通过主动巡查、提前介入解决的问题,转变为群众的反复投诉。

他在最后称,经过半年的努力,我们已经不能仅满足于“小事”的不“小视”,而是要全力以赴将“小事”办成“暖事”;不仅要让城市持续升温,更是要用辛勤的付出托举起全市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。希望大家继续坚守这份责任,俯下身、沉下心,把群众的每一件“小事”都当作“心头大事”,每一个“诉求”都视为“分内责任”;少一些“按部就班”的套路,多一些“主动上门”的温暖;少一些“推诿扯皮”的借口,多一些“握指成拳”的担当;少一些“办完就行”的凑合,多一些“办就办好”的较真,让生活在嘉峪关和来到嘉峪关的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:这座城市,始终有人懂你的期盼,护你的冷暖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嘉峪关市长谈“小事难办”:少些“按部就班”的套路,多些“主动上门”的温暖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