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的长河中,明代的王世贞宛如一颗璀璨复杂的星辰,散发着独特光芒。他既是官场中周旋于严嵩、张居正等权臣之间,历任刑部员外郎、南京刑部尚书等要职的政治人物,也是文坛上引领“后七子”复古运动,独主文坛二十载,著有《弇州山人四部稿》等诸多佳作的文学巨匠,其身影穿梭于明代的政治漩涡与文学浪潮之中,引人探寻。
《松间鸣玉:王世贞传》新书发布会日前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。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、太仓市名人馆馆长赵逸君、南通大学教授贾飞三人以“权谋与文心:王世贞与明代首辅们的刀光剑影”为核心主题,带领现场读者穿越至明代,探寻这位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。

(左起)太仓市名人馆馆长赵逸君、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、南通大学教授贾飞讲述王世贞的人生。
王世贞(1526-1590),字元美,号凤洲,明代苏州府太仓州(今江苏太仓)人,官至南京刑部尚书,逝世后获追赠太子少保。在文学领域,他堪称一代巨擘。他与李攀龙、宗臣、徐中行等组建“后七子”阵营,积极倡导文学复古运动,力图重振古典文学之风。在李攀龙离世后,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载,文名远播,留下《弇州山人四部稿》《弇山堂别集》等鸿篇巨制,坊间传言,诸如《金瓶梅》《鸣凤记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,亦可能出自他的笔下。在官场和日常生活中,他与严嵩、徐阶、张居正、申时行等权臣名相,以及戚继光、王锡爵等武将重臣皆有往来;与文徵明、范钦、归有光等文人雅士交情匪浅;就连医药学大家李时珍,也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无论是研究明代文学,还是探寻明代历史,王世贞都是一位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。

现场读者。
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海华指出,王世贞是太仓的文化瑰宝,《松间鸣玉:王世贞传》的出版是当地挖掘历史名人、彰显文化底蕴的重要成果。太仓市名人馆馆长赵逸君则结合地方文化,补充了王世贞与同乡重臣王锡爵的深厚情谊,以及他对太仓文化传承的奠基作用。
《松间鸣玉:王世贞传》作者、南通大学教授贾飞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,展现了王世贞在与张居正交往中的智慧与谋略,以及他坚守文心的精神品质。他提到,王世贞任郧阳巡抚时,不惧张居正权势,严惩其抗税的小舅子;但在张居正陷入“夺情风波”遭朝野反对时,王世贞以文坛领袖身份公开支持他。贾飞认为,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,恰恰是王世贞“文心”与“权谋”的融合。

《松间鸣玉:王世贞传》
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从学术研究的角度,剖析了王世贞在明代文坛和政坛的独特地位,以及他与严嵩等首辅们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。他指出,严嵩形象复杂,而王世贞在《先考王忬行状》,相关诗文等文字中对严嵩 “狡猾残忍”的描述,以及疑似他参与创作的戏曲《鸣凤记》,实则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严嵩“奸臣形象”的认知。在他看来,这一案例恰恰体现明代“文学与政治”的深层互动:政治势力左右文人命运,文人叙事又反过来塑造政治人物的历史形象。
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、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、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《松间鸣玉:王世贞传》解码明代文坛盟主的权谋与文心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