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经沧桑重焕新生,上海白马咖啡馆续写跨越时空的人文故事

历经沧桑重焕新生,上海白马咖啡馆续写跨越时空的人文故事

hyde025 2025-09-03 装修心得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在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,与上海市犹太难民纪念馆隔街相望,有一座三层小洋房掩映在绿荫之中。1939年,上海白马咖啡馆在这里开业,成为犹太难民的心灵港湾。

2025年初,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白马咖啡馆启动修缮。9月2日,历经半年的精心修缮与业态提升后,白马咖啡馆在这里焕新归来,续写跨越时空的人文故事。

烽火中犹太人的“心灵绿洲”

作为上海虹口区承载特殊历史记忆的场所,白马咖啡馆的故事跨越近一个世纪,成为“东方诺亚方舟”的温情注脚。1930年代,为躲避纳粹迫害,奥地利犹太人鲁道夫・莫斯伯格一家逃亡至上海提篮桥地区。1939年,他盘下虹口区长阳路上的一座小楼,以家乡风靡的轻歌剧《白马旅店》为名,创办了白马咖啡馆,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希望,都装进了这座充满维也纳风情的空间里。

老照片里的白马咖啡馆入口

他们按照典型的维也纳风格进行设计装修,店内有咖啡、鲜花、音乐、雕塑、油画等,鲁道夫的太太罗莎当大厨,女儿赫塔和一些亲友当招待,咖啡馆每天从中午开始营业,一直到子夜或等最后一位客人离开才关门。白马咖啡馆很快成了在沪犹太人的精神家园,成为两万余名在沪犹太难民的精神家园与社交核心,见证了战争年代的守望相助。

老照片里的白马咖啡馆

老照片里的爸妈咖啡馆室内

这里不仅是社交场所,更见证了无数动人瞬间。鲁道夫的女儿赫塔在此邂逅爱情,儿子科特与初恋莉莉因战乱分离,直到80岁时各自伴侣离世,这段被战火中断的恋情终得续缘。一个个犹太家庭、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在白马咖啡馆里见证着爱情的甜蜜温馨。

鲁道夫的女儿赫塔

1941年的圣诞,咖啡馆收到一件特殊的赠礼:犹太难民亲手绣制的中英文锦旗——“致白马咖啡馆,我们的上海之家”。即便在1943年2月,日当局设立“无国籍难民隔离区”,莫斯伯格仍坚持营业至宵禁前最后一刻:“只要灯还亮着,希望就还在。”

战后,莫斯伯格一家移居澳大利亚,咖啡馆逐渐淡出大众视野。2015年,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白马咖啡馆按1:1比例在长阳路67号复建,保留原建筑构件与历史痕迹,让这段记忆得以延续。

焕新归来的“人文客厅”

2025年初,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白马咖啡馆启动修缮。如今,重新开放的咖啡馆由上海长远文化集团与大隐书局联合运营,不仅复原了历史风貌,更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公共文化空间。

焕新后的白马咖啡馆

“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修复,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。我们修补砖瓦,更是为了点亮记忆;我们唤醒历史,更是为了传承那份在黑暗中彼此照亮的勇气。” 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说。

通过严谨的历史回溯、当代设计语言的巧妙铺陈与往昔旧物的精心复刻,修缮后的白马咖啡馆既最大程度地复原了建筑外观、内部陈设以及家具、灯具等的历史风貌,又注入了现代的文化活力。

换新后的白马咖啡馆室内区。

9月2日,白马咖啡馆全天举办了丰富多彩的“公众开放日”活动,并将开启为期一个月的开业季系列文化活动。知名媒体人乔争月将于9月6日,通过《Art Deco装饰艺术百年纪念:上海建筑的摩登故事》主题报告,在充满Art Deco美学精神的白马咖啡馆,寻踪城市里留存记忆的温暖所在,解读故事背后的摩登与诗意。

换新后的白马咖啡馆室外区。

开放日当天,“艺述虹韵”水彩作品展同步开展,15幅作品以虹口“海派文化发祥地、先进文化策源地、文化名人聚集地”为主题,涵盖《犹太难民纪念馆》《白马咖啡馆》《多伦路文化名人街》等地标。朱开荣介绍,“这次主题创作的虹口老建筑,是我多年精心策划并专注的一件事。虹口承载了许多红色印记,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以及海派文化的诞生地,希望借助白马咖啡馆的展览,用作品讲述虹口的艺术韵味。”

“艺述虹韵”水彩作品展。

“9月2日,这盏曾温暖万千漂泊者的灯重新亮起,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温柔回望,更是人类文明对光明的恒久守望。”刘军欢迎更多人来到长阳路67号,了解白马咖啡馆的故事,“请推开门,走进来,饮一杯载满历史温度的咖啡,听一段穿越烽火的故事——白马咖啡馆不再只是一处景点,而是向每一个人敞开的‘人文客厅’,是一颗依然跳动的心脏,珍藏着人类在苦难中坚守的尊严与温情。”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历经沧桑重焕新生,上海白马咖啡馆续写跨越时空的人文故事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